>百科大全> 列表
上元夜六首其一注释
时间:2025-05-13 04:46:28
答案

《上元夜六首·其一》是唐代诗人崔液的诗作。此诗描写的是元宵夜的新奇景象,通过诗人独特的想象,展现了元宵夜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美景。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注释:

复制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爵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玉漏银壶且莫催:玉漏指的是古代计时的漏刻,银壶则可能是指漏刻的容器。这里的“且莫催”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于节日欢聚的留恋。

铁关金爵彻明开:铁关和金爵可能是指皇宫的大门和内部的建筑。彻明开则表示这些建筑在元宵夜彻夜开放,供人们观赏游玩。

谁家见月能闲坐: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在元宵夜看到明亮的月亮时,无法忍受寂寞,都会出门赏月情景。也暗示了元宵夜人们的活跃和热闹。

何处闻灯不看来:这句诗则是说,无论在哪里,只要听到有灯会,人们都会忍不住前去观看。这进一步描绘了元宵夜灯火通明、游人如织的盛况。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元宵节的欢乐气氛和人们对此的热爱。通过对比“玉漏银壶”和“铁关金爵”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诗人巧妙地展现了节日的繁华与热闹。同时,通过“谁家见月能闲坐”和“何处闻灯不看来”这两句诗,诗人也表达出了人们对于节日的热爱和期待。整首诗充满了欢快和喜庆的气氛,展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上元夜六首其一后两句的诗意
答案

后两句的诗意: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鉴赏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著、呼唤著、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著、嬉戏著、赞叹著。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上元夜六首其一注释
答案

上元夜六首·其一的注释如下:

上元:节日名,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玉漏、银壶、铁关、金锁:都是美称,并非真正全由玉、银、铁、金做成,应理解为“像…… 一样的……” 。

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古人向铜壶里灌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出来,然后根据刻度计时,是为漏刻之法。

铁关:宫禁的城门,唐朝宫禁森严,平时入夜即关,天亮开放。

彻:通,直到。

该诗描写的是元宵节京城长安的繁华景象,表达了人们对元宵节的喜爱和期待

推荐
© 2025 嘉成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