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 列表
德育的原则基本要求和途径
时间:2025-05-12 22:51:09
答案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同时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如,小学生在读一年级时,让他们学习国旗、党旗, 从小走党的路线。

二、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因此,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讲明道理,疏导理想。同时,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注意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如,学生打人了,就要了解其为什么打人,教育其打人是不对的,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其明白错了。不能呵斥辱骂学生,尽量要正面鼓励。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因此,在教育学生是一方面要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宽严适度。另一方面要对学生严格,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严格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做到。如教学时,一个校长承诺学生,如果学生能够保持学校及其附近周围环境干净整洁的话,就当面亲吻一头小猪。

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德育的六大原则
答案

以下是六大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确立德育的方向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知行统一原则:

•知识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做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

3.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差异,相信学生的潜能和发展可能性,又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道德规范教育和行为约束。

4. 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发展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德育需求,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

5.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形成教育合力,保持教育内容、方式和要求的一致性,保证德育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6.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集体德育的同时,也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个别教育,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优势互补。

这些原则的实施旨在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应灵活运用这些原则,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实际,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行德育工作。

德育的基本目标
答案

1、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1。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绅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渗透数学来源亍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亍实践的观点。渗透和谐、公正、创新、友善(爱心)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荐
© 2025 嘉成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