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时的失败并不等于永远的失败,只要心中有信念,坚持下去,终能苦尽甘来 。
2.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一个苦心人。
3.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艰苦的环境却能磨练人的意志。
4.如果遇到的对手过于强大,那么就不要鲁莽行事,要学会忍耐,等待机会再予以对手打击。
《半截蜡烛》文中多次出现半截蜡烛,是文章的一条暗线,是为了与文章前后呼应,起到文章内容与主题相符的作用。
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
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
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赞扬了法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
此剧本也在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有收录。
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面对危难从容镇定、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邓小平》第二集中交代,田志远的工作单位是国务院政治研究室。
虽然田志远的名字是假的,但田志远的这个单位却真实存在过。
1973年,据当时在国务院政研室工作的冯兰瑞回忆,1976年四五事件后,邓小平再次下台,国务院政研室负责人多调到其他部门,仅剩胡乔木、于光远和邓力群三人留了下来。
由于《邓小平》剧中出现了有真实姓名的胡乔木,因而田志远这个形象的原型,最可能是当时在国务院政研室的邓力群、于光远两人。
剧中还有一个情节,1977年春,田志远和夏默到西山面见过邓小平。
而1977年5月,邓力群和于光远的确到西山见过邓小平。
根据剧组的说法,田志远糅合了多个人物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