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时期。它的本义是指马嚼子,即马口中的铁环,用于控制马的行动。这个意义在后来的小篆中得到了保留,并且在楷书中演变成了现在的“衔”字。
在古代,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因此马嚼子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器具。随着时间的推移,“衔”字的含义逐渐扩展,除了指马嚼子之外,还可以指其他物品的接口或连接部分,如“衔接”、“领衔”等。
此外,“衔”字还可以表示嘴里含着东西的意思,如“衔枚疾走”、“衔冤负屈”等。这个意义也是由马嚼子的形状和作用引申而来的。
指忍受冤屈,默默承受委屈,不声不响地忍受冤屈。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衔冤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衔意为“忍受,承受”,冤意为“冤屈”。衔冤的含义是指一个人默默地忍受冤屈,不声不响地承受委屈。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的态度,表达了他们对冤屈的忍耐和承受。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衔冤常用于形容个人在面对冤屈时的心境和行为。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遭受冤枉时不发声,默默承受委屈,不寻求报复。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不公正的处境时,不抱怨,不诉苦,默默忍受。
衔(拼音:xiá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本义指马嚼子,是横勒在马口中的器具,由两节链组成,两端与镳相接。
引申指用嘴含着或叼着,又引申指包含,再引申为心里怀有,还引申指连接,由此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又指职务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