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味炼字类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二、名句赏析类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主旨情感类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四、想象描述类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中有很多表示暗恋的意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梅花:梅花在寒冬中傲然绽放,象征着暗恋者在困境中默默坚持,期待春天的到来,如同期待心仪之人的回应。
红豆:红豆又称相思豆,常用来表达相思之情。在《相思》一诗中,“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成为了暗恋者寄托相思之情的象征。
月亮:月亮常常用来比喻暗恋者的心境,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暗示着暗恋者期待与心仪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愿望。
流水:流水绵绵不绝,象征着暗恋者对心仪之人的思念之情无法割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燕子:燕子双飞是常见的景象,因此常被用来比喻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暗恋的背景下,燕子也可以象征着暗恋者对心仪之人成双成对的渴望和羡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诗作,创作背景如下:
在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正在杭州担任通判的职务。
这年的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了西湖,并在船上欣赏到了湖光山色的美景。之后,他来到望湖楼,在那里饮酒并沉醉于美景之中。
他被西湖的奇妙景色深深打动,随即写下了这五首七言绝句。这五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他在湖中巡游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之美。
这首诗以其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诵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在醉眼朦胧中,依然能够捕捉到自然景色的细微变化,用文字将其生动地展现出来。
同时,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他那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