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湿粉是用石磨机制作的。石磨机是一种传统的磨粉工具,它由一块圆形的石头和另一块平坦的石头组成,通过旋转和摩擦的方式将米粒磨成粉。
在制作湿粉的过程中,米粒先经过清洗和浸泡,然后放入石磨机中进行磨粉。石磨机可以将米粒磨成细腻的粉末,同时保留米粒的营养成分和口感。因此,广西湿粉所使用的石磨机在制作过程中能够确保湿粉的质地和口感。
广西湿粉是广西地区的特色传统美食,通常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以下是广西湿粉的制作方法:
选米:选用优质的大米,最好是新米,这样可以保证制作出来的湿粉口感更好。
浸泡:将大米浸泡在水中,一般需要浸泡 4-6 个小时,直到大米变软。
磨浆:将浸泡好的大米放入石磨中,加入适量的水,磨成米浆。
过滤:将米浆过滤,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沉淀物。
蒸粉:将过滤好的米浆倒入蒸锅中,用大火蒸熟,一般需要蒸 10-15 分钟。
晾凉:将蒸好的粉皮晾凉,然后切成细条状。
配料:将切好的湿粉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的酱油、醋、辣椒油、花生酱、葱花等配料,搅拌均匀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广西湿粉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米浆的浓度和蒸粉的时间,这些都会影响湿粉的口感和质量。同时,在配料的选择上,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整,添加自己喜欢的配料。
广西著名溶洞桂林芦笛岩
芦笛岩位于桂林市西北桃花江畔,在光明山的南侧山腰。洞口原长有一种芦荻草,传说可以做笛子,吹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芦笛岩因此得名。芦笛岩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年代,100万年前这里原是一个古地下湖,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变成了山洞。后来,雨水形成的地下水沿着山体中许许多多的破碎带流动,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变成了含有碳酸根与钙离子的溶液。当地下水从岩石缝隙流到洞中时,二氧化碳溢出,钙离子就沉淀结晶,经过长年的积累形成千姿百态的钟乳石,人们称赞芦笛岩是一座大自然的艺术之宫。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人来芦笛岩游览,芦笛岩的石壁上留下了不少古人的墨迹,但历代都没有开发。芦笛岩于1959年开始进行勘测与建设。1962年正式对游人开放。